‹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30 | 浏览: 17542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手机看此贴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 小宝活动 ]

和孩子划清界限(仅文字转载)

[复制链接]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让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的处境:妈妈对自己不满意,爸爸也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什么呢?自己从父亲身上承传的性格,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起码在三岁这个年纪是没有能力改变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她会多么的自卑啊!每天生活在父母对自己不满的紧张气氛和压迫感中,她还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吗?但愿她永远不知道妈妈说过:“说实话,如果孩子长大后真的不是一个大方开朗的孩子,我会失望,虽然我是那么的爱她。这种不现实的期待和失望足以摧毁一个孩子;这样说话的母亲,恐怕尚未掌握什么是真正的爱。不知从何时起,在某些父母眼中,内向变成了一种缺点。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世界才丰富多彩,人际结构才稳定平和。内向的人自有沉静、安稳、含蓄的优势;外向的人则可能由于浮躁、张扬而遭受挫折。但是一些家长不能够辩证地看待性格差异,急着把内向性格的弱势与外向性格的强势相比,害怕自己内向的孩子“吃亏”。这属于典型的父母内心中的恐惧在作怪。父母怎样枪弹不发地俘虏孩子呢?答案在于父母的潜意识。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说:“那些最隐蔽的、最私密的东西,具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都有一间贮藏室,里边库存着我们最具威胁性的记忆、情绪和性格趋向,特别是那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试图遗忘在脑后的、负面的东西。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它们统称为我们的“阴影”。荣格认为,这些潜意识里的贮存绝非毫无害处,更不会自动销声匿迹。我们也许能够把它们拒之意识门外,但它们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阴影侵蚀着我们自身和那些与我们亲近的人。我们内心中,两种冲动展开着一场浴血奋战:把自己缺憾的感受曝露出来画上句号,或者继续否认、继续抗拒。想要治理自己的心理伤痕、驱除内心的阴影,我们必须把心中积攒的“垃圾”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具备这样的勇气吗?就像衣柜里边关了一只恶魔一样,看它—眼都会令人魂飞魄散。但是我们把它关闭得越久,它的力量就越强大,我们也就更加胆战心惊,更加小心翼翼地不去接触它。作为家长,如果你有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内心恐惧,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碰一碰这些恐惧,你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小人儿的直觉也许尚未发达到能够体会你到底害怕什么,但是他们能够准确地察觉到你什么时候不高兴了、烦躁了,你的呼吸急促了,你的脸色难看了。当你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你深埋心底的恐惧趁机在兴风作浪。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这些恐惧是些什么东西呢?



1。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



2.家人(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们感到不满、厌烦却又无能为力的缺点;



3。生活中的挫折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屈辱和遗憾;



4。面对未知和未来所产生的焦虑和担忧。这些内心阴影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我们会把内心的阴影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就像把一个影像投射到一面屏幕上一样。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理想的屏幕,可以投射自己的阴影。孩子无依无靠、无助无援,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就不会提出抗议。即使他们有所质疑,父母也能一句话就给否决了。



把自己想抛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之后,父母便开始向投射出来的阴影宣战。他们对自己不满,却没有勇气面对;他们对配偶不满、企图改变对方,但是没有成功;他们在生活中受了委屈,却无力反抗;于是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做敌人,力求取得胜利。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受伤最严重的,恰恰是无辜的孩子,而且这种伤痛往往伴随他们一辈子。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一位妈妈向大家请教,自己的女儿是不是太乖巧了?刚刚两岁的小姑娘,从来不给妈妈找麻烦,从来不大哭大闹,对妈妈总是百依百顺,爱读书唱歌、爱背诵诗词儿歌,没摔过跟头,“细心、敏感、谨慎、自律”。看上去这样的孩子简直完美无缺,是多少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奇怪的是,这位妈妈并不满足,反而十分担心:“细想想女儿真的乖巧之极。不过,我又担心这孩子长大了太过于墨守成规,没有创造力。我真的不知道对于这样的‘乖女儿’该怎样实施早教?”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这位妈妈的担心有些令人哭笑不得:孩子闹了我们不喜欢,到处寻找怎样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法子,特别羡慕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然而终于出现了一个大家求之不得的乖宝宝,我们也不喜欢,又担心孩子太乖。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呢?孩子到底怎样做,才能令父母满意呢?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仔细听听这位妈妈的话,就能明白她担心的由来:“我和她爸爸在外公外婆及爷爷奶奶眼里都是乖孩子。怪不得呢!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乖孩子”教育、也不由自主地长成了“乖孩子”,然而内心深处,她对自己和丈夫的这种“乖孩子性格”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当惯性使得这对父母把女儿也雕刻成了自己的复制品时,他们开始觉得不安了,开始担心孩子长大了也变成自己这个样子。这又是一例典型的父母将自己的内心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说实在的,用“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来形容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是言过其实?不难看出她实际上是在形容谁。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还有—位自称“失败的妈妈”诉说自己不满两岁的女儿让她“愁死了”,原因是孩子突然变得非常顽皮、固执,要做的事情必须做,遭到拒绝就会大哭大闹。其实这是幼儿智力发育的里程碑,是这个年龄段典型的正常的表现。但是这位妈妈面对女儿的自主、执拗、反抗等正常行为惊惶失措,拼命压制,甚至动手打孩子。
为什么这么恐慌呢?答案还是在妈妈自己身上:“我不知道姐妹们的孩子有无如此‘倔犟’的,是否我太没耐心了?说实语我和她爸爸脾气也都有些倔,真担心她以后会发展到自虐。真是愁死我了……”



在两岁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影子,给这位妈妈带来空前的恐惧。自己无法克服、克制的性格特色,在孩子身上就更难施以控制。 “自虐”这个字眼令人触目惊心,却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对夫妻“倔”起来的时候会采取自虐手段,因此担心孩子也顺着这条道路发展。如果她放松下来,给女儿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绝没有理由去自虐;然而如果她就这么压制、更改孩子,长期的压抑和束缚的确会通过自虐而得到宣泄(到那时,这位妈妈会认为自己的不祥预感得到了证实……)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我的朋友,—对英国夫妇,育有—个健壮活泼的小男孩儿比尔。平时我们两位母亲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儿。有一阵子,夫妻俩人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英国妈妈不免有些焦虑。邀请她跟我们一起郊游,她说我们的车没有富余的可以放儿童座椅的地方,她担心孩子的安全,就放弃了。有趣的是,她把这种内心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尔受了影响,也变得害怕坐车、害怕登高、害怕大幅度的运动等等,而妈妈却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的心愿——“比尔不喜欢车子走得快,—进出租车,他就主动告诉司机‘慢一点’。在公园,Sam邀请比尔—起坐开得飞快的矿山车,比尔懦弱地拒绝,妈妈就跟着解释,“比尔不喜欢惊险的游戏。这位妈妈没有意识到,其实是她自己不喜欢这些东西,比尔其实什么都喜欢。那个时期她的心情欠佳,儿子是她快乐的源泉之—,她把儿子看得无比宝贝,也就把他看管得非常严,生怕出任何意外。

一次在协和医院给医护人员中的妈妈们办早教讲座,散会后几位妈妈来询问我关于母乳喂养的问题,她们几个问完问题坐在一起聊天,只见等在最后的一位妈妈非常小声儿地问我关于她女儿性格的问题。她说她和丈夫都是内向性格,在人面前从不多说话(是啊,她在讲座过程中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举手提问,而是等到讲座结束后悄悄地来问),结果她五岁的女儿也十分内向,比如在幼儿园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出门在外也不叫人、熟人见了问她去哪儿她也不理人家、家里来了人让她表演个节目她死活不肯,等等。这位妈妈问我怎么办?我也压低嗓音轻轻地对她说,“现在这里就咱们六个人,都是你熟悉的同事,你就给我们唱首歌吧!”



这位护士妈妈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着。我说,“你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孩子办到呢?”



护士妈妈似乎明白了一点点,接着又问,“那出门在外,别人跟她打招呼,她不理人家怎么办?”



我问她,“你给孩子示范应该怎样回答了吗?比如别人打招呼,你也说‘你好!’别人问‘你们去哪儿啊?’你回答‘我们去逛商店。’诸如此类的,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呢?”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护士妈妈说,“我觉得她都五岁了,应该懂事了,不用我们多嘴。”



我告诉她,“如果你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无论她多大了,都不会无师自通,突然一天就明白了怎样和别人打交道。你不引导她,只是要求她必须懂得礼貌、主动大方,不然就批评她,给她扣一堆帽子,其实对她是不公正的。有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追求完美的人很难快乐。”理智、成熟的人能够冷静地接受现实、积极地寻找平衡,对人生不求全责备。然而,一些家长却难以接受自己孩子的个性,总希望孩子完美无缺。几乎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甚至把对成年人的要求套在孩子身上,孩子当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标准,于是父母就责备孩子。事实上,那些看着孩子不顺眼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就很低。他们真正不能容忍的,还是自己(或者配偶)身上的“毛病”;他们力图修正的,是自己某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的,是自己未竟的心愿。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徐浩渊博士说过,父母不能公开、坦然地赏识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们不能坦然地欣赏自己。他们很令人怜惜。因为他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能用孩子的成就给自己一些慰藉。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希望的认可表达,而是反过来,养育他们对自己的认可。这一点,在一些全职妈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选择放弃事业、回家专心育儿,这些妈妈总觉得心有不甘,感到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觉得自己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内心怀有很多恐惧: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家庭妇女”、“全职妈妈”的身份,害怕与社会脱节、最终被社会遗忘;害怕由于经济不独立而遭到丈夫的抛弃……她们拼命在孩子身上补偿这些恐惧带给她们的不安:一方面,她们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能离开妈妈独立;另外一方面,她们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严格要求孩子达到超常标准,这样她们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在他人那里挣足面子。
其实,通过努力,父母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但是改变自己太痛苦了,人们本能地回避这一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打着“严格要求、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不幸的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很难对孩子满意。孩子生活在批评、指责、自我否定之中,在父母制定的难以企及的高标准面前,感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还怎么能够成长呢?缺乏自信的父母,难以培养出具备自信心的孩子。只有父母坚信自己是优秀的,才能教养出优秀的孩子。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呢?100%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人的性格会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经常有妈妈感叹“成为母亲改变了我的一生!”更何况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一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标签,是不是显得有些荒唐?



大部分幼儿的一些表现——扔东西、抢玩具、争执打闹、吵闹推搡、淘气贪玩、认生害羞、执拗倔强、哭闹耍赖、反抗父母,等等,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状态,只需父母宽厚的包容、耐心的引导,孩子会慢慢懂得道理,并且在“错误”中成熟、成长。其实何止幼儿,无论孩子多大了,无论他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常行为,都是他对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只要我们耐心地接近孩子、倾听孩于,找出问题的根源,很多时候,解决方案就在我们垂手可及之处。
但是,垂下手来、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对很多父母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如意表现如临大敌、拼命纠正,担心“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甚至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当做无能失败的家长,而不惜牺牲孩子的自尊。这就是父母内心的恐惧在作怪。我们最好先面对自己的内心,寻找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再审视所惧怕的后果是否就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和事实真相。



下—次孩子的某些行为或特点让你不满意、担忧焦虑、下不来台以致勃然大怒时,先别急着对孩子发泄,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你是对谁不满意呢?



——你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心呢?



——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收效,想一想这些期望是否现实?是孩子能够达到的要求吗?符合幼儿成长的规律吗?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



——是孩子使你失望了还是你自己造成了失望?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答案就在你手中。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到底谁吃亏了



2004年7月底,我应邀参加在连云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儿童联欢节教育论坛,与会的另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在马路上,他看到一位外国孩子,手里拿着妈妈给自己买的遥控航舰模型,看上一位中国孩子手里五颜六色的风筝,便提出要跟这个中国孩子交换手中的玩具。航舰模型比较贵,大概值几百块钱,风筝则比较便宜,也就十几块钱。当时在场围观的中国人都怂恿中国孩子“跟他换!跟他换!你多赚啊!”本来中国孩子并不情愿脱手风筝,因为他觉得对方的航舰比自己的风筝小,但是架不住大家的热情相劝,莫名其妙地就换过来了。那个外国孩子的妈妈看着这一切,并没有参与进来,中国孩子的妈妈也没说什么。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都非常满意地走开了,只剩下围观者津津有味地议论着“外国人真傻,真好骗”云云。
的确,在成年人眼里,那个外国孩子太“吃亏”了。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呢?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外国孩子,恐怕都没有“吃亏”或者“占便宜”这样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满足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得到自己向往的玩具。他们顶多看一下大小和多少,却不会比较高低贵贱。其实再小一些的孩子,比如三四岁以前的幼儿,连大小、多少、先后这样的比较都不大会进行,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成年人的竞争意识。在孩子社会交往的场合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小朋友甲手里的玩具被小朋友乙抢走了,甲愣了愣,也没反应,又拿起另外一个玩具玩儿起来。小朋友丙看上了小朋友丁手中的玩具,走上前要拿,丁不干,推了丙一把,丙坐在地上咧咧嘴要哭,爬起来也没有还手,委屈了几秒钟也就过去了。天下一片太平……



但是,甲和内的父母却在一边坐不住了。甲的妈妈比较有涵养,事后跑到网上征求大家意见——“我平时教育孩子要团结小朋友,有什么事都要好好说,不要抢不要打,难道我教育错了?他怎么表现得这么怯懦?如果不教会他还击,他是不是学不会保护自己?长大了是不是容易受欺负?”



丙的妈妈没有这么内敛,而是找到丁的家长告状:“管管你们家孩子吧!他欺负我们家孩子!”如果对方不是卑躬屈膝地道歉赔笑脸,这场孩子之间的小小过节就很有可能演化成家长之间的巨大冲突。



接着丙的妈妈转身再对丙劈头盖脸一通训斥:“你怎么这么窝囊?人家打了你,你连哭都不敢哭!你怎么不打回去?真是废物!告诉你啊,下回别人怎么打你,你就怎么打他!”刚才挨了推没哭出来的丙,这时号啕大哭,闹得妈妈更加生气:“哭什么你?不许哭!你就知道跟我这儿哭!早你干吗去了?”如果有人提醒丙的妈妈孩子挨打是因为抢别人的玩具,她会愤愤不平地回答,“那就该挨打吗?再说了,这么小的孩子连玩具都不敢抢,将来他还怎么竞争得过人家!”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在当今变化巨大、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一些家长承担了很多压力,他们无意间把自己的竞争心态投射到孩子身上,把自己感受到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在外的交往特别敏感,斤斤计较,总感到别人要占自己孩子的便宜、感到自己的孩子容易受欺负。自己对人生的感觉比较失败,就一心想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来;自己经常受欺负,可不能让孩子也步了咱的后尘!即使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就的家长,也很注重孩子在社交中的得失,希望孩子秉承自己的闯劲儿,从小就处于强势。父母本身的竞争、取胜、反抗的情绪都在担忧、焦虑孩子“吃亏”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宣泄。
某家育儿杂志社曾经举办过—场宝宝爬行大奖赛,参赛的宝宝们基本未满周岁,根本没有任何竞赛意识。那一天,比赛的不是宝宝,而是家长。每当哨声响起,家长们一拥而上,推着自己的宝宝向前、向前、再向前。一个婴儿半途摔倒了、磕疼了,大哭起来,他的母亲面无愧色继续推孩子前行。更有甚者,在练习区,编辑们看到一位已经会走路的孩子,被奶奶逼着练爬。老太太把孙子放在练习垫的一角,自己走到对角线的另外一头,手中拿着一块吃食,咬—口,向孙子招手,“过来过来!”孙子爬过来,奶奶奖赏一口嘴里的吃食。而后换—个方向,继续这种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招数。主编看不下去了,上前劝阻老人别这样,老太太执拗地不听劝,一意孤行。事后主编对我感叹:“我们再也不举办这样的竞赛了!这不是摧残孩子吗?”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那天的竞赛结果,让—位爸爸极其不满,他认定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跟杂志社的经理大吵大闹,甚至要动手打人。原本应该充满欢乐、幽默、和谐的婴儿活动,倏然间演变成了严重的裁判事件。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位爸爸的心态实在太不正常了!为什么把孩子生命初始的这么一场可以说毫无意义的竞赛看得这么重呢?
徐浩渊博士忠告父母们:先调整好你自己。假如父母在竞争面前不是手足无措的话,你的孩子将来就不会手足无措。


的确,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慈祥的虐待



冬季的一天,寒风凛冽,气温骤降。一位母亲冒着刺骨的北风骑车数里来到一所大学校园的女生宿舍,找到正在这里上学的女儿。打开宿舍门,女儿见是母亲,感到十分惊讶,问她有什么事,母亲说给孩子送羽绒服。



女儿感到啼笑皆非,告诉妈妈自己不需要。 “我这里有足够的保暖衣服。这么冷的天,我们都在宿舍里念书,不会出去的。再说,您顶着风给我送衣服,就不怕自己生病啊?”



母亲则十分恼怒,“我这不是怕你冷吗?怕你不知道多穿点儿。怎么了,我关心你不对吗?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你怎么这个态度?”



母亲扔下衣服忿忿然地走掉了。女儿追出来叫她进屋坐—会儿,她好像没听见。



母亲感到很委屈:她觉得自己很伟大,她是如此地心疼女儿,顶着寒风送去冬衣,简直是个英雄!一路上,她都在想象女儿看见自己时会是多么的感激涕零。然而女儿却让她失望了,非但不领情,反而将她拱手相奉的温暖拒之门外。当着女儿同学的面,她真是下不来台,不禁恼羞成怒。



女儿也感到很委屈:我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妈妈却还拿我当小孩子。这么多同学的妈妈都没有来,偏偏她来了,小题大做。她总是命令我无条件地接受她的关怀,也不看我到底需要不需要。只要提一点意见,她就责怪我,让我对她感到负疚。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是觉得这个女儿不懂事?还是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儿过分?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再看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在幼儿园门口,一位母亲紧紧地拥抱着孩子,使劲儿地亲着孩子的脸。孩子一边用力挣脱母亲的怀抱,一边抱怨着,“妈妈,你弄疼我了。”母亲略有些委屈地争辩道,“没有啊,宝贝儿,妈妈爱你啊!”



这个孩子呢?你是不是觉得属于那种典型的小孩于不懂事、不领情?



这两位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吗?肯定特别爱,她们热烈地释放着澎湃在自己内心的激情,陶醉于母爱的欢乐之中。然而,从客观的角度看,她们仅仅照顾到了自己的利益,却忽视了孩子的体验。第—位母亲将母爱视作圣餐,无论何时赏赐,女儿都应该谦恭地接受,否则就是亵渎神明;她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怎样发泄都可以,却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第二位母亲否认她弄疼了孩子,她反驳孩子的话、否定孩子的感受。这两位母亲都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维护自己的理想形象:“我是一个好母亲,我爱我的孩子,我永远也不会伤害他/她。”



在常人心目中,只有打骂孩子才算作伤害,虐待孩子的家长受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谴责。新时代的新父母都下定决心,好好爱护孩子,绝对不实施暴力。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事实上,爱的方式不得当,也会让孩子疼痛,也能够导致伤害。而且,这种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对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将这种“爱”称作对孩子实施“慈祥的虐待”。



2004年,著名教育家李跃儿在北京举办了儿童之家,她从银川带来一批孩子跟着她生活,进行人格修复。其中有一个四岁的男孩晨晨,过生日那天,收到了妈妈寄来的礼物和一封信。晨晨从礼物中挑出信来,兴奋地要求李老师给他念。李跃儿打开信,哇!满满两页的水印蓝花信笺,大家都很好奇,听着李老师充满感情地念起来——



亲爱的晨晨,你在北京,妈妈在银川,母子不能团聚,妈妈好想你啊!妈妈总是想起你小时候的样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静静地听妈妈讲故事;想起那时妈妈骑车带着你去幼儿园,你坐在后座上,那么乖巧,那么可爱;想起晚上临睡前,你聚精会神地听妈妈讲故事,睁着明亮的大眼睛,那么动人,那么……妈妈也想起你有时候不听话,让妈妈生气,妈妈踢过你的屁股。妈妈感到非常内疚,好后悔啊!妈妈决心从今后好好学习,尽力理解你,再也不对你凶了……妈妈真希望我们能够早一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是李跃儿至今还能复述出来的一部分,“总之整封信充满煽情的词儿,”李跃儿告诉我。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帖子
1378 
经验值
6987  
注册时间
2009-6-17 
BB生日
2009-12-02
读完第一遍后,晨晨要求老师再读一遍,然后把信放进裤兜里,走开。第二天清晨5点钟,晨晨爬起床来,呆呆地坐着,不吃饭,不睡觉,也不玩儿,精神恍惚。 “五—”长假,很多家长来北京看望孩子。大多数家长都跟孩子疯玩疯闹,只有晨晨的妈妈靠墙坐着,把孩子搂在怀里,一遍一遍地抚摸孩子的头和肩膀;而晨晨则像一只小乖猫一样,趴在妈妈怀里。晨晨妈妈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情调里边,被自己的温情感动着,却丝毫没有觉察到,孩子已经被这种毫无节制的情感抒发深深地伤害了。

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批孤儿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儿童早年离开父母,生活在一个紧密的团队当中,能够跟其他的同龄人建立牢固的友谊,他们真诚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种友情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失去父母关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使得孩子依然能够同他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络。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和孩子划清界限(仅文字转载)
快速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4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